如果说《儿子的大玩偶》、《两个油漆匠》等是黄春明对从乡村走进城市的小人物的本真属性与城市化进程中现代消费社会冲突的思考,那么《溺死一只老猫》、《锣》则无疑是黄春明对备受现代城市挤压的乡村的深思。《溺死一只老猫》中阿盛伯在传统文化驱使下,竭力反对修建“泳池”,维护村里的“龙目”,但是,城市化进程的势不可挡注定阿盛伯的努力成为徒劳。当“泳池”成为现实,阿盛伯的反对逐渐成为可笑的反抗与不识时务的对即将成为历史的“传统”的“愚忠”,村中人不仅不再反对,甚至成为挤压乡村文明的现代文明的“合谋者”,与阿盛伯形成二元对立。愤怒中,阿盛伯将自己投进了泳池,以生命的代价做最后的抗争以维护心中某种神圣的传统,但是阿盛伯以生命为代价的悲剧并没有换来任何的改变,他的死并没有比“溺死一只老猫”更有分量,代表农耕文化的阿盛伯的反抗终以全面溃败告终。《锣》中曾以打锣为生的憨钦仔因为村子里带扩音机的三轮车的出现而失去谋生之道。失业后,憨钦仔无奈,只有放下脸面跻身茄冬树,成为靠死人吃饭的“罗汉脚”,在“怀旧”中维护自己脆弱的自尊,在“尊严”与“饥饿”的交织中陷入心灵挣扎。生存的紧迫感使得憨钦仔一步步走向悲剧:不仅渐失尊严,而且在茄冬树下曾经处心积虑建立起的话语权也崩溃。当公所的干事再次寻找憨钦仔打锣时,憨钦仔天真地以为生活可以苦尽甘来,但是当憨钦仔走街串巷卖力的吆喝时却遭到公所干事严厉喝止,生活再次跌入谷底,当憨钦仔用以维持生计的“锣”也被击碎,憨钦仔对生活困境的抗争终于全面溃败。《溺死一只老猫》与《锣》始终将目光锁定于台湾乡村,在转型期的台湾社会,农业社会正逐步被工业社会所取代,工业文明已然开始渗透于乡村,这些固守乡村的底层小人物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淹没、淘汰。 鲁迅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地审视国民劣根性时,是站在走出乡村的闭塞、进入城市后以更加现代的眼光剖析乡村小人物,因而“阿Q”、“祥林嫂”等人的悲剧命运都带有鲁迅鲜明的批判性。黄春明笔下的小人物谱系颇似鲁迅笔下的小人物,《锣》中的憨钦仔无疑是现代版的“阿Q”,存在诸多劣根性,但不同的是,黄春明对这些小人物的塑造不再是“居高临下”式的“俯瞰”式批判,而是将自己作为底层小人物中的一员,在“平视”中揭露他们的生存困境,“黄春明在描绘这些富于时代特征的世代农民的悲剧时,从感情上站在他们一边,以同情、理解和眷恋的心情描写他们的苦恼、抗争和失败”[4]。无论是固守乡村还是走进城镇,现代化的城镇难以融入,而曾经封闭的乡村已经回不去,这些小人物不可避免地沦为“双重边缘人”,游走于城镇与乡村、现代与传统之间。“平视”的视角使得黄春明对悲剧的书写少了“批判性”而多了温情脉脉的“人性关怀”,同时,黄春明笔下的悲剧不再具有明显的指向性,黄春明并不指责、控诉作为历史必然的城市化进程,而是通过悲剧的书写提出疑问:在转型期的台湾社会,台湾本土的底层小人物该何去何从?
笔者以为在黄春明描写台湾转型期小说的悲剧书写中,悲剧不仅仅是来自于两种文化(转型期城市所代表的现代工业文化与台湾本土传统农耕文化)的冲突,其实在此之下还隐藏着城市与乡村两种权力秩序的碰撞,或者确切地说应该是现代城市所代表的“权力意识形态”对乡村的挤压。《溺死一只老猫》是最能代表两种权力秩序冲突的作品。阿盛伯为了维护清泉村的“龙目”前后共做了四次抗争中,每一次抗争,城市权力秩序的象征物始终出现,第一次是来自村委与来自街仔的主委的怀疑,第二次阿盛伯带领全村人阻碍施工,但是营造商请来了警察,阿盛伯遭到拘禁,第三次,阿盛伯向县长陈情却遭到县长的漠视,最后阿盛伯只有以死抗争。从“主委”到“警察”到“县长”,这些城里象征着“权力秩序”的机关对于来自乡村的阿盛伯的反抗是最直接的镇压者,他们对于来自乡村的阿盛伯有着本能而惯性的怀疑与漠视,城市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乡村”面前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另一方面,我们来看阿盛伯的抗争,在阿盛伯维护村里的“龙目”的过程中,俨然是以乡村“长者”的身份自居,而乡村人无疑也将以阿盛伯为首的老者(而非村长与干事)作为全村人的表率,代表清泉村的权威,在村人的响应中阿盛伯们的“权威意识”在无形中得到强化,将自己置身于乡村某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之中,因此,此时阿盛伯们的斗争不仅仅是维护乡村“龙目”,维护乡村曾经共同拥护的一种文化形态,隐形中也是在维护乡村权力秩序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身已建立起的乡村权威,只是对自身与乡村意识形态权威的维护则隐性地嫁接在对清泉村“龙目”的维护中,因此阿盛伯对城镇的抗争无形中也是两种权力秩序的抗衡。当村人不再附和阿盛伯,不再为反对游泳池而据理力争,甚至是成为阿盛伯的对立面,成为城镇意识形态的“合谋者”时,阿盛伯所代表的乡村权力秩序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无疑受到挑战与撼动,因而,此时独战多数的阿盛伯选择以身殉道,不仅仅是为了对现代文明做最后的抗争,也是在城市代表新的权力意识围困与侵蚀下为乡村权力秩序的存在的“合法性”作最后的据理力争。 |